“无负压供水设备”门槛太低 鱼龙混杂 缺少标准 市场隐忧重重
如同几年前VCD等行业的翻版,如今我国“无负压供水设备”市场也呈现出一派混乱局面:每年新建、改造二次供水工程上万台的需求量,吸引着众多国内资本争相涌入;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大多无负压设备的生产企业都是由水泵、水箱厂演变而来的。 概念炒作导致供水隐患中国台无负压供水设备于1997年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但由于供水系统的高安全要求和消费者的观念滞后,无负压产品一直没能得到推广使用。直到2003年“非典”期间,人们才对二次供水污染的严重性有了清醒的认识,特别是经北京小汤山医院使用后,无负压供水设备具有的彻底解决二次供水污染等优点,终于引起世人的关注。加之这种设备在节能、节水、节地、节省建设资金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了取代水池、水箱等传统二次供水设施的设备,不少国家机关、宾馆、大专院校和住宅区此后在改造或新建工程时,都指定使用无负压供水设备,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骤然升温。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原本生产水泵、水箱的供水设备企业纷纷转产无负压设备,有的企业此前只生产厨房用品,竟也在短时间内推出了无负压供水设备。 业内人士指出,无负压设备不是水泵、管件阀门、罐体和控制柜的简单组合,而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是在采用独特的预压平衡技术、负压反馈技术、真空抑制技术及信号采集分析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以完全和空气隔绝、外界管网不受影响为前提,利用原有自来水管网压力进行高效节能供水的一种二次加压方式。由于无负压供水设备直接与自来水管网进行串接,对设备的安全系数要求极高。 由于开发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企业为之投入了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申请的专利涵盖了无负压供水技术的方方面面,使后来者很难有所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避开专利“雷区”,便利用人们对无负压技术的知识匮乏和信任心理,将许多落后的技术改头换面地贴上了“无负压”以欺骗用户,如有的设备采用进气排气原理,有的采用管道泵抽水原理,有的采用囊式气压罐原理,有的采用水泵叠压原理,有的厂家还把传统的水池供水模式小型化后,以“无负压产品”的名义推向市场。 众多假冒“无负压供水设备”厂家的跟进,充分暴露出中国人善于仿造但不善于创造的“天赋”,更把“无负压”由一种先进的供水方式变成了概念炒作,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在葬送这项利国利民产品的前途的同时,为城镇供水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缺少标准 监管缺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生产企业,已由两年前的两三家猛增到近千家,除首创企业青岛三利集团为专业化生产外,其余均为兼营性质。这些企业规模大小不等,最小的只有十多名工人进行手工作坊式生产。在林林总总的产品中,抛开技术因素不谈,其质量差距更有天壤之别。 导致无负压产品鱼龙混杂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国家标准,建设部直到去年才委托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在一个标准缺失的行业里不可能设置进入的门槛,行业的管理同样也就无从谈起。由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市场固然不利于技术提高和行业进步,但无原则的一窝蜂涌入同样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诠释。前几年多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衰败已经明显警示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设置进入的门槛,特别是特种行业更离不开实力、技术、品牌影响力等要素,要由相当的大企业带动市场的秩序化和良性发展。 但令人不解的是,某些本应承担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维护“产、用”企业利益的协会,表面上打着推崇新技术的旗号,但实际上却利用协会的优势,以“技术论证会”的名义,在较短时间内就通过了对数十家企业的产品论证,甚至大肆发放“定点生产企业”证书。不少厂家正是以“通过技术论证”为由向用户推荐其产品的。 实际上,技术论证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论证会重点是向专家和同行征求意见,主要目的是完善方案,以使该项研究更顺利、更能取得预期效果,力求提高研究质量;而鉴定则是对某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评定,其鉴定结论不但要对成果的真实性负责,也应对采用成果的用户负责。这就是许多重要项目在采购产品时要看有无鉴定报告的原因。 无论无负压给水设备在概念炒作还是在技术论证方面偷换了概念,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都是,目前出现在无负压供水设备市场上的重重隐忧,都已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其生产与监管领域都存在疾患,又怎能让用户放心? 期待产业良性发展手机、电视等产品即使出现严重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消费者数量也十分有限,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供水设施所服务的人群基数巨大,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十万人,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质量,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且城市供水设施是一个特殊行业,生产商的产品一般不直接供应给消费者,而是由工程业主或总承包商等中间机构购买,最终仍由消费者使用,这就形成了生产商要面对双重消费者的特殊局面。但目前国内无负压供水设备行业的混乱局面,却给这个新兴行业带来了致命一击。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摒弃原有的传统二次供水设施,纷纷改用无负压供水设备,其主要原因在于二次供水设施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和质量保证责任人,常常找不到维修、维护单位。而今,无负压供水设备市场也出现了后续管理者缺位的现象。有市民不禁质疑:“这个市场难道没有管理者?”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期待着政府尽快规范无负压供水设备市场,因为行业规范越早,安全隐患也就越少,消费者利益和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得到保障,这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 那么,如何来对无负压行业进行规范呢?笔者认为,在汽车、药品等事关老百姓生命安全的行业中设置资本的进入门槛既是惯例,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因此,规范无负压给水设备行业首先应将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抬高,对企业的投资规模、技术力量等制定硬性标准,保证生产企业的实力与其要承担的售后服务责任相匹配;其次要审查企业的技术来源,以杜绝那些剽窃技术、侵害原创厂家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然后应参照工程设计等行业的资质管理办法,杜绝小厂中大标、靠低价中标等恶意竞争行为;而后是尽快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通过高标准来引导企业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在高端水平上展开竞争;最后是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由协会制定游戏规则,使行业的管理有章可循。 如果这些整顿规范措施能得以实施,相信对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对无负压行业、消费者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